欢迎访问内蒙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欢迎访问内蒙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呼和浩特市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助力首府经济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9-21 责任编辑: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指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要坚持应进必进、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原则,加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完善分类统一的交易制度规则、技术标准、数据规范,创新交易监管体制,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用“实”的举措,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不断增进交易各方主体获得感,优化首府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推动呼和浩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改革,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电子监管平台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在线监督系统实施全程在线监管,与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及各旗县区行政监督部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开评标、合同订立、异议及投诉处理的全程在线监督。截至目前,电子监管平台显示已完成1003个招标项目的线上流程监测,督促提醒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中标人上传297个招标项目的合同文本,在线接受和答复异议39个。二是推行项目评审在线监督见证,实现交易现场智慧监控。通过电子服务系统和在线监督系统将开评标区域与电子监督见证互联互通,真正做到评标区工作人员“零进入”,有效降低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廉政风险。保障场内评标专家评标过程音视频和行为轨迹全程记录、动态留痕可追溯,最大限度排除评标区评标专家行为安全隐患,保证评标活动的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三是上线运行围串标分析系统,建立围串标线索移送机制。在交易流程全面电子化的基础上,新增文件制作、标书IP地址雷同性分析、投标人得分异常、抱团亲密度分析等板块,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分析各类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时预警、发现疑似围标串标线索,实现对围串标行为的智慧化监管。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市住建局等11家行业监督部门联合印发《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移送及协同处理工作办法》,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交易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力度,建立横向协调、纵向联通的公共资源交易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串通投标预警分析系统,分析了786个标段投标人串通投标情况,发现11个标段的24名投标人涉嫌串通投标,根据案件线索移送及协同处理工作办法,移送市公安局和市住建局进行处理。四是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明确限制严重失信、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及个人不得参加投标活动,对招标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的日常评价、培训考核等纳入电子档案记录,并予以公开,完成报送自治区交易中心信用评价结果公示6次,2022年8月作为全国10家试点单位之一,参加由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举办的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指导性技术文件发布会。五是推行“评定分离”改革。经过多次调研,学习借鉴外省“评定分离”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流程和招标文件范本文件编制等工作内容,会同市住建局等行业监管部门进行多次深入研讨,起草了《呼和浩特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评定分离”管理办法》通过“评定分离”改革压缩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还招标人定标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围标串标、围猎专家、明招暗定等不法现象。六是进一步加强专家管理。对库内评标评审专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动态考评,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在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官网予以公示。截至目前,共发布关于评标专家不认真履职通报19期,共清退2名专家出库、暂停25名专家评标资格,扣除37名专家考核积分共计690分。另外,为严防专家打分出现畸高畸低,上线专家打分偏离度分析系统,对专家主观分打分进行分析,计算专家打分偏差率;为避免评审专家一定时限内评标频率较高存在廉政风险,制定回避办法,截止目前,已有11名专家进行为期1个月的评标回避;为提高交易信息透明度,在评审结束发布中标候选人公示的同时公开评标委员会评分情况,倒逼专家依法依规履职,促进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二、助企纾困,助力优化首府营商环境


一是联合发文优化交易流程。联合市住建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解决我市房建市政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存在的投标文件编制冗余、招标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信息公示力度不够等七方面的问题,为企业投标文件页数“瘦身”,明确投标文件技术部分页数不得超过1000页,改变了以往企业制作投标文件时注重页数、厚度而忽略文件质量的情况,有效提升了评审效率。与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等7家行业监督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取消招标文件费用的通知》,自2021年10月20日起,所有潜在投标人可以在呼和浩特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线上免费获取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招标文件,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取消招标文件工本费以来,共为近16192家投标企业减负2428.8万元。二是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门槛。推广电子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截止2022年8月底,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共开立投标保证电子保函1996笔,服务企业1600余家,累计减少企业资金占用7.7亿元,有效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充分释放企业现金流。扩大CA数字证书跨省互认,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新疆12个省(自治区)的67家单位签署移动CA数字证书跨区域互认合作签约,实现CA数字证书跨省互认,减少企业重复办锁负担。三是清退历史遗留保证金。针对2013年以来因手续不齐全、履约过期、机构变更等历史原因造成遗留、滞留保证金进行清退。2021年6月以来,共清退2013年—2019年历史遗留、滞留保证金371笔、4285.2万元。2020-2021年度285笔3643.9万元超期未退保证金已全部清零。2021年7月份新系统上线实现自动化退付,不再产生应退未退保证金遗留问题。



三、提升效能,保障首府重大项目落地


一是提升站位助力保障首府重点工作。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多次召开重大项目专题推进会议,明确工作路径,细化工作责任,确保重大项目早进场、早实施、早竣工、早达效。同时要求业务科室梳理计划进场的2022年度全市重大工程项目清单,设立工作推进台账,通过挂图作战方式按月度、季度制定量化工作方案,细化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项目提供“跟踪式”服务,为全市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是主动对接相关行业监督部门建立“一标一策”机制。项目开标提前制定招投标工作预案,组织召开招标工作预备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交易服务。针对涉及民生方面等重点项目实行标后限时催办,催告招标人与中标人及时依法签订合同,及时退付中标人投标保证金。主动公开项目进场要件清单、服务事项、服务时限等业务事项,市场主体获取信息更加清晰便捷。三是是实行“容缺受理”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在施工黄金期项目集中进场存在排期紧、施工时效性要求高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民生、教育和卫生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受理容缺重点项目21个,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最短时间内完成项目招标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利用周末加班开标,为重大项目招标工作抢出“黄金时段”,保障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已完成160个我市重点项目的进场排期工作,保障了呼和浩特市新机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敕勒川分校、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2022年老旧小区基础配套改造工程等198个全市重点项目(标段)顺利完成招标工作,交易额共计135.89亿元。



下一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坚持公开透明、服务高效基本原则,在“优环境、稳经济”上持续发力,助力首府经济提质增效。